最新動態
News Center
《廈門日報》專題文章|廈工機械師:萬里征程 筑夢南極
發布日期:2023-04-17
文章來源:廈門日報
4月6號,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回國,圓滿完成此次科考機械保障任務的廈工機械師也成功返廈。
本次考察于2022年10月下旬出發,共歷時163天,行程6萬余海里,組織實施了多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考察期間,來自國貿控股集團旗下海翼集團廈工股份的4位機械師,憑借硬核的專業實力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圓滿完成中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以及南極內陸考察的車輛運輸、設備維護等后勤保障任務,在征戰南極中展現廈門產業工人良好的精神風采和職業素養。廈工股份也成為歷屆參與極地科考廠家中單次派出人數最多的企業品牌。
作為我國工程機械自主民族品牌代表之一,廈工股份自1992年以來已連續31年助力國家南極科考活動,并涌現出全國勞模蓋軍銜這樣的代表性人物。截至目前,廈工機械師先后有20人、多達39人次參加南極考察,廈工輪式裝載機、履帶式挖掘機、叉車等先后助力南極科考事業的設備保有量達15臺套。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孫波表示,幾代廈工人前仆后繼,貢獻了最精干的機械師和最優質的機械產品,有力保障了每一次國家極地科考任務的圓滿完成。
在有著極端氣候的南極,廈工股份書寫著自主品牌的品質傳奇:自1995年起在南極長城站服務的廈工ZL40裝載機,至今還能正常使用;零下40度的氣溫,廈工產品可以一次性啟動;產品沒有出現大故障,從沒有“趴窩”過……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廈工股份這些年來持續踐行著“真實擔當、使命必達,南極科考、廈工同行”的責任與情懷,公司隨海翼集團加入國貿控股集團大家園后,將繼續傳承蓋軍銜身上的大國工匠精神,踐行國貿控股集團創先文化,增強歷史主動,堅定發展信心,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相關鏈接:
37歲的他是五上南極的“勇士”,時間總長1600天; 36歲的他成功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征服“人類不可接近之極”;38歲的他首征南極,十分鐘內成功處理發電機故障,保障南極鉆探試驗順利進行……
從廈門到南極,直線距離1.3萬公里。沿著師父蓋軍銜的足跡,廈工股份的機械師們遠征萬里,戰風斗雪,勇闖“生命禁區”“白色沙漠”,護航南極科考,在極地綻放著別樣青春。
黝黑的膚色,這是南極強烈的紫外線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近日,在廈工股份,廈門日報記者采訪了凱旋歸來的三位機械師肖觀清、曾應根、謝文畢,另一位隊友王榮輝依然在南極執行保障任務。
每一次出征,都冒著未知的巨大危險。在南極,除了有“凍死人”的冷、“吹跑人”的風和“吸不夠”的氧,白雪之下還分布著幾十公分到好幾米不等的冰裂隙……
肖觀清:曾5次出征南極,此次擔任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羅斯海新站車輛機械師
“只要有需要,我就上。”這是肖觀清曾經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的一句話。你很難想象,37歲的他已經五上南極。“我是南極的常客了。”他笑著說。
肖觀清與南極的不解之緣始于2011年。長達12年的時間,他執行了3次南極科考越冬任務、2次度夏任務,在南極時間總長達1600天。 此次出征南極,他擔任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羅斯海新站車輛機械師。
每次南極考察,海冰卸貨都被考察隊視為一場“攻堅戰”。海冰的厚度約1.2米,四處暗藏著冰裂縫,冰裂縫下面是深不見底的大海,一旦掉入,后果不堪設想——盡管已是南極的“老司機”,但回想起2022年12月的海冰卸貨,肖觀清仍心有余悸。
白天氣溫較高,夜間氣溫相對較低,卸貨運輸便在夜間進行。肖觀清和隊友駕駛著載重7噸多的雪地車,往返于雪龍船與中山站之間的海冰上,“運輸過程中車子不能停,多跑幾趟,雪面便容易化,這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得時刻繃緊安全弦。”肖觀清說。經過6天6夜的持續奮斗,1120噸的科研設備、生活、工程等物資及燃油被成功卸下。
南極的惡劣天氣像家常便飯一樣。“哪怕全副武裝,在戶外維修幾分鐘,手便凍得沒知覺,等回到屋內,半天才緩過來,手指才感到麻疼。” 肖觀清說,在南極中山站,他經歷過的最低溫度達零下44℃,最大風力達每秒41米。
南極條件艱苦,休息時,肖觀清放松的方式,就是到隊友房間串串門,更多的時候,他還是在跟機械打交道。
生活中不善言辭的他,只要一有時間就研究機械,是個“機械癡”。他幾乎操作遍了中山站上的30多臺車輛、羅斯海新站的13臺車輛,包括裝載機、挖掘機、滑移裝載機、履帶吊車、礦卡、小四輪摩托車等等,是大家交口稱贊的全能機械師。甚至,鉆孔機出現故障,他也能“出手”解決。
“鉆孔機的鉆頭拆不下來了。”今年1月,一個施工中的難題交到了肖觀清和隊友手上。一開始,他們用大錘拆,但鉆頭紋絲不動。怎么辦?他們想出了一招:用兩臺挖掘機壓住鉆桿,再用鏟斗去拆,在2個多小時的努力下,最終成功將鉆頭拆了下來,“在國內,配件到處可以買到,不行可以求外援。在南極,條件、資源有限,只能查資料,自己摸索想方法來解決問題。”肖觀清說:“每次把設備修理好,我就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也感覺不到工作的苦與累了”。
每次出征南極,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半,這讓肖觀清顧不上家庭,他表示,有過遺憾,可是想到自己能為祖國極地事業盡一份力,便無怨無悔。
曾應根:曾2次出征南極,此次擔任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內陸隊車輛機械師
2022年12月29日,曾應根和隊友成功登上海拔4093米的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征服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當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他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小時候,我負責維修家里那臺時常‘掉鏈子’的自行車,沒想到,如今我竟然到南極修機器了。”曾應根打趣地說。36歲的他,從一名普通裝配工成長為“機械專家”,曾在全國第三屆工程機械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中拿到裝載機組別的金牌。過硬的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突出的應急能力,讓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參加南極科考的機械師。
回想起此次漫長而艱辛的南極內陸考察之旅,曾應根用“有驚無險”來形容。
曾應根兩次出征南極,此次擔任核心科考任務——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內陸考察的車輛機械師。
中山站出發基地、泰山站、昆侖站、格羅夫山……在76天的時間里,他駕駛雪地車帶著科考隊員走遍我國當前所能到達的南極內陸考察區域。
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在南極內陸高原地區,明顯的高原反應襲來。人難受,但作業不能停。怎么辦?減重、減慢,一切慢慢來。“平常能搬100斤重,在這里就只能搬50斤重。平常能走10米,在這里就走5米。”
格羅夫山是南極內陸考察的最后一站,這里冰裂隙密集,有著“地獄之門”之稱。“向前踏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風險,必須膽大心細多觀察”。曾應根告訴記者,有些冰裂隙可以提前預判,就另找路線,但大多數的冰裂隙被浮雪覆蓋,難以查看,車開過去才能發現。
冰裂隙究竟有多駭人,曾應根有親身體驗。“前面有冰裂隙,但沒有別的路可走了,我只能加大油門提起速度往前沖。”經過冰裂隙的時候,他明顯感覺車頭往下墜,車后的雪橇有很大的拖墜感,“我很快調整方向,讓車子跟裂隙垂直90度,最終成功通過。回頭一看,那個冰裂隙有2米多寬,現在想想都后怕。”
時間緊、任務重,此次南極內陸考察后勤保障壓力大,曾應根和另外兩名機械師,成功保障7輛雪地車、2個內陸發電艙的安全平穩運行,為南極內陸考察打下堅實基礎。共計76天的考察時長,創造了我國內陸考察歷史上單次內陸冰蓋考察的最長紀錄。
在南極,業余生活比較枯燥,曾應根告訴記者,南極內陸考察期間,休息時就是聊聊天,偶爾玩下牌。在中山站,可以打打籃球、臺球,做做健身運動,“苦中作樂,也別有滋味。”
謝文畢:首次出征南極,擔任中國第38次南極中山站車輛機械師-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羅斯海新站車輛機械師
“我走的時候,小孩才到我肩膀高,等我回來的時候,小孩已經高過我頭了。”首次出征南極的謝文畢充滿感慨地說。他此次擔任中國第38次南極中山站車輛機械師-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羅斯海新站車輛機械師,一下子離家520天。
謝文畢的另一個身份,是廈門廈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美洲區服務主管。他跟隨廈工設備,足跡遍布亞洲、歐洲、中東、非洲、南美洲等地,豐富的海外工作經歷磨煉了他過硬的技術本領和穩健實干的品格。
初到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 讓這位“新兵”著實嚇了一跳。連續56天的極夜,太陽落下去不再升起來,戶外伸手不見五指。漫漫長夜里,謝文畢依然忙碌——一場大暴雪,很快就會把冷庫、集裝箱整體掩埋,他總是第一時間駕駛車輛,在黑夜里把積雪清理干凈。
最具考驗、最驚心動魄的時候,則是在中山站附近達爾克冰川連續36天的野外作業。科考人員在這里鉆取冰心提采冰下湖水樣,用于研究生物進化、地球氣候變化以及南極冰蓋的演變,這是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謝文畢負責營地保障任務,除了保障機械運行和發電,還主動當起了廚師。
正作業中,發電機突然停電了!這意味著什么?“鉆探設備是24小時不間斷運行,發電機一停電,不僅沒辦法提采水樣,深入冰下500米的鉆探設備也會被凍住。”
情況緊急,給謝文畢的時間只有10分鐘!而此時,“地吹雪”越刮越烈,冰雪打到臉上先融化再結成冰,如同刀割般難受。漫天風雪中,他靜下心來,認真檢查,很快便發現是熄火電磁閥失靈導致發電機熄火。“我馬上啟動應急機制,先將另一臺發電機啟動,然后再來修復”。站上沒有配件,他便把發電機改裝成手動方式,這樣便不受損壞配件的影響。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等他完成任務松口氣時,才發現雙手已凍得通紅。
在極端環境下連續作業,冰鉆也多次出現故障。憑借豐富經驗,謝文畢快速解決一個又一個設備故障,保證了樣品獲取的連貫完整性。
就這樣,他們在冰蓋上堅守了36天并且度過了2022年春節。在缺乏食材的條件下,謝文畢還為辛苦作業的科考人員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水餃、五香牛肉、小雞燉蘑菇、土豆絲,做了8個菜,加兩樣小食,寓意十全十美。”謝文畢笑著說。
此次南極鉆探試驗,獲取了珍貴的試驗數據,同時使我國冰下湖探測技術邁入國際一流行列。“野外試鉆期間,謝文畢工程師表現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機電維修能力,成功保障了發電設備和通行車輛的安全,有力地支撐了科考任務。”2022年9月8日,負責此次鉆探測試的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專程給廈工股份發來感謝信。
“國家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把它完成好。”謝文畢說:“我們是蓋軍銜的徒弟,每次碰到困難、遇到難題,師傅身上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都是推動我們不斷前行的榜樣力量。”